行走罗布湖,传承胡杨精神——二师铁门关市文学创作暨摄影骨干培训班记录(二)

美友36444645

<h3>2019年11月6日,二师铁门关市文学创作暨摄影骨干培训班的学员在宣传部张清闯老师和刘万乐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塔里木肯区31团采风学习。非常感谢东道主31团的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h3> <h3>一路都是金黄,让人油然而生收获的喜悦。</h3> <h3>早晨9:30从铁门关市出发,经过3个小时的车程,抵达31团,第一站直奔红色生态基地。</h3> <h3>31团阳光社区副主任王宏斌同志给我们讲解了全国生态模范王先华的事迹。“19年光阴,王先华夫妇与沙漠为邻,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苦和孤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们的青春已随风沙远去,而那一片蓬勃的绿色,将生生不息,泽被后世。”这是《新疆日报》的编辑评论道。<br></h3> <h3>我们学员们听着这些真实的事迹,每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王先华同志像胡杨一样默默扎根于沙漠边缘,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演绎了一曲朴实的生命之歌。</h3> <h3>在库姆塔格沙漠边缘一个方圆几公里见不到人烟的地方,最美护林人王先华和妻子在这里生活了19载,守护了生态林。我们一行人走进生态林,感受他们的艰辛并分享他们的战绩。31团位于第二师塔里木垦区,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邻库姆塔格沙漠,两大沙漠最窄处不足3公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生态环境的恶化让两大沙漠有合拢的危险。形势严峻,本世纪初国家投巨资在31团建起一片长11200米、宽200米的生态林。<br></h3> <h3>一棵树,一棵树,怎么能在沙漠里长大,这需要护林人付出多大的艰辛?我无法想象出来,人在沙漠中,是如此的渺小,但19的光阴确挡住了流沙的侵袭。</h3> <h3>今天这里俨然成了一道最美的风景。</h3> <h3>学员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相机,把这种美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欢迎来31团做客。</h3> <h3>胡杨的美不仅仅在他的金黄色彩,更多的是他地底下的根,需要钻多深的沙层,才能找到水,我更敬佩他的这种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的精神。</h3> <h3>多少次,大脑在不停的搜索:有哪种树能生活在沙漠中,依然活的那么舒坦?</h3> <h3>胡杨在缺水的大漠中顽强的伸张,与如刀的沙漠风和如火的骄阳抗争、拼搏,在严寒中屹立不倒,富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h3> <h3>被维吾尔人称之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胡杨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 倒了一千年不朽。朽了以后根系仍然牢牢扎在沙漠中,顽强的为保护生态而服务。<br></h3> <h3>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着这条大鱼,你怎么都不会想象他来自沙漠中的小湖罗布湖。</h3> <h3>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沙漠中的水胜似黄金。</h3> <h3>站在这里,让人梦回江南。</h3> <h3>真不知海鸥怎么能找到沙漠中的小湖?</h3> <h3>海鸥在这里尽情展翅飞翔</h3> <h3>大漠胡杨湖泊,一道西北的亮景</h3> <h3>沙漠,胡杨,湖泊......,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副美丽的画。<br></h3> <h3>这都离不开像胡杨一样的护林人</h3> <h3>感谢不辞辛苦地31团的人们,是你们用双手用智慧与沙漠共处,换来了美丽和平的今天。</h3> <h3>景美,我们这里的人更美,欢迎大家来做客。</h3> <h3>撰稿:罗玉梅</h3><h3>摄影:付雁斌 尚新革等培训班人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