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琴友与两根琴弦的故事

一亩三分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编者按:每人都有自己的故事。1.我在各阶段、各地点,都遇到了敬佩的领导、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有趣的学生、亲密的同事和可爱的朋友,谨以此文,表达谢意。2.故事无虚构,句句亦实语。阶段小结,也是二胡之缘;简单自述,也是平凡人生。3.该文章中有个人《赶集》(病前)和《小花鼓》(病后),请雅俗共赏。</span></p> <p class="ql-block">  请这位领导签字目的,是告知我写这写文字的初衷:致谢!</p> <h1><b>  近日,散步时常用手机听高绍青演奏的《二泉映月》。这让我想起一些关于个人与二胡的往事。</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一、常听听,渴望拉响</font></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b>  老家在“湖南屋脊”附近,单家独户。78年出生后,发现屋旁大山,孤峰峭立,峻美苍翠,山峦起伏。这叫庚子山(石门县三圣乡河口片栀子坡村),又名跟走山,海拔一千多米。常想,如果有天能爬上去,该多好!</b></h1><h1><b>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读初中的一个大年晚上,家人围着火坑烤火。爸爸(小学老师)趁着酒兴,拉起了那把自制二胡。我例行做着家务,其实偷听着。一旁的妈妈(农民),对我说,“你爸拉得这么好听,你过来试试?”不负年火,提着胆子,走了过去。“姑嘎嘎,姨嘎嘎”,折腾起来。那年,约13岁。</b></h1><h1><b>  “躲嗦啦躲嗦,躲嗦啦躲莱,嗦啦嗦咪莱咪莱躲,躲嗦啦躲嗦。”这是“杀鸡”内容,天津说唱小调。那调调,被整好几年。</b></h1><h1><b>  三年琵琶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是吗?其实,最希望老爸拉二胡,这样我好偷听!</b></h1><h1><b>  </b></h1><h1><b> 初中毕业,辍学两年。再读高中,即使大学,没钱去读,不如不读。</b></h1><h1><b>  喂鸡把狗、砍柴放牛、耕地耙田、挑粪施肥,常规动作。距公路太遥远,加之上坡,组织骡马驼砂石、扳制砖瓦、柴火烧窑、扯锯界板,筹备翻修青砖房,也成规定动作。</b></h1><h1><b>  干活儿时,用晒了又晒的电池,播放着收音机、录音机,哪有功夫顾及那把二胡。</b></h1><h1><b>  实践证明,听听音乐,还可以减轻疲劳。</b></h1><h1><b>  </b></h1><h1><b> 一次,连续几天,背着锄头,翘着饭铛,随爷爷(木匠、好把式、生产队长、土秀才,05年去世)翻越屋旁那座山,再爬另座大山,去开挖茶厂。这叫太清山,也叫抬走山、抬子山。海拔一千多米,与庚子山相望。云雾缭绕,峰峦重叠,群山魏巍,以茶闻名。</b></h1><h1><b>  喔,山外也有山,天外还有天。那年,约16岁。</b></h1><h1><b>  94年,下半年一天,电线几经“跨越”,通电了,真高兴!</b></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庚子山</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太子山</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故乡的云”</i><i>(出生地,原土砖结构,正屋翻新为青砖木质结构,2015年已拆)</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门前榔树(约六人可围抱)</i></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端着饭钵四处跑 就怕盐菜来人讨”</i></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i>(其中有熊校长、罗校长等)</i></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二、常试试,迫切拉响</font></b></h1> <h1><b> 95年3月21日起,插班约90天。考上职中后打工的计划,被彻底打破。教师子女,可以报考师范委培。得知后,发起“猛攻”,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津市师范。</b></h1><h1><b>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b></h1><h1><b> 特长选择,非二胡莫属。原来,二胡有专门的磁带、录像带。</b></h1><h1><b> 一次,广播里播放着以班为单位的“校园之春”。二胡老师李晓慧,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年轻帅气,听到后,提醒:你千万别上去拉啊!</b></h1><h1><b> 一天,他遇见我,立马吼道:刚听到了,你真上去拉了!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的水平,会吓死人的!刚才,险些被你《十五的月亮》给吓死了!</b></h1><h1><b> 从此,脚踏实地,不敢乱来。每逢回家,最喜欢上山放牛羊。原因简单,可以带上二胡,弄上半天。</b></h1><h1><b> 一次,布置大家自己带琴去学校。返校时,我也带了一把,用“蛇皮袋”装着。放在寝室里,搁了好几个月,就是不拿出来。手工做的,比购买的,就是小。而且,样子实在是太丑了!</b></h1><h1><b>  后来,就用李老师自己的琴。再后来,在外打工的初中同学借钱相助,买了一把几百的。</b></h1><h1><b>  一次,晚上醒来,见窗外很亮,蹑手蹑脚,跑到器乐室拉琴。半天了,还没亮?再看时间,喔,原来弄错了!</b></h1><h1><b> </b></h1><h1><b> 师范二年级,一件伤心事:津市大桥“旋梯”旁原百货公司,人声鼎沸。一次,发现一楼一柜台内,有一把二胡,标价1200.00元。第一次看见这么贵的二胡,肯定好得不得了!</b></h1><h1><b> 第一次,那位女服务员,见我问来问去,很感兴趣,便从玻璃柜里拿了出来。我左摸摸,右摸摸,猜想着,肯定有绝妙的声音!琢磨半天后,我说:这次不买,好生再看看……</b></h1><h1><b> 又隔了好几天,同上次一样,只看,只问,就是不买!</b></h1><h1><b> 第三次,还是那服务员。她见我,又端详好大一会,还是只看不买,立即对我一顿爆吼:你这人,怎么这么怪!下次,你想好了,再来!</b></h1><h1><b> 后来,趁那服务员看不到咱时,故意绕道,隔着玻璃,瞄几眼,过过瘾,知足了!</b></h1><h1><b>  </b></h1><h1><b> 第三年,李老师引荐,拜师于现常德市二胡学会会长陈建文老师。在津市湘航小学授课,一周一次,姿势再纠,空弦静拉,一招一式,引门上道,系统学习。从此,也开始接触二胡鼻祖刘天华有关信息。</b></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插读(49班)“猛攻”时</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左起第一个为这位琴友</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师范时(37班),找找你在哪?</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猜猜“罗文浩”三字是谁加上去的?</i><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他自己,其实低一届,42班。</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因为,他非常羡慕我们班!</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师范运动场上俩“帅锅”</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那天,同“疯子”(绰号“峰子”)</i></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i></i><i>登上庚子山最高点,得意得不得了</i></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三、常弄弄,偶尔拉响</font></b></h1> <h1><b>  98年,师范毕业,20岁。翻山越岭,去老家山羊冲小学代课,包班三年级。</b></h1><h1><b> 开学不久,放学后,六年级某男同学提着扁担,跑到我身边,说:走,咱俩抬水去!</b></h1><h1><b> 那时,寄宿生都会抬水换热水。我想,你这小子,是不是认错人了!</b></h1><h1><b> 一把二胡,可以打破放学后的宁静;一部录音机,可以陪伴漫长的夜晚;一支三节电筒,可以给黑夜带来光明;一双高筒靴,可以在雨后黄泥路上自由来去。 </b></h1><h1><b> 第二年,盼到“铁饭碗”,正式分配。为补充师资,派去县进修学校,参加一年的英语训练。教室空旷之时,正是练琴的天地。</b></h1><h1><b> 结业后,回原地河口中学任教。</b></h1><h1><br></h1><h1><b> 2000年,经周折,考上湖南文理学院英语专业,全职脱产,圆大学梦!03年,专科毕业。同时,函授英语本科,04年毕业。</b></h1><h1><b> </b></h1><h1><b> 记得,闹笑话一回:离开中校之前,偶遇熊君赐校长,轻声咨询:我可不可以去学音乐?</b></h1><h1><b> 他一听,火冒三丈:学里又不差音乐教师,要你去学音乐干嘛!如果去学音乐,那你就不去!</b></h1><h1><b> </b></h1><h1><b> 在文理学院,我抄了两套课表。英语系的课表,不可迟到。音乐系的课表,可以冒充。这边没课,就跑到那边去。一次,音乐系坐旁边一同学,问我:上次怎么没看到你,干嘛去了?</b></h1><h1><b> </b></h1><h1><b> 大学期间,校外时光,几次眼亮,挥之不去。</b></h1><h1><b> 中央音乐学院赵寒阳教授,来常德讲课。往日只能从磁带里听到的二胡声,第一次竟然出现。眼睛一揉,耳朵一捏,是吗?</b></h1><h1><b> “民乐皇后”宋飞,两次来常德,全程参加。她说话文雅如花,拉琴却大刀阔斧,刮目相看,余音绕梁。</b></h1><p class="ql-block"><br></p><h1><b> 另外,喜逢陈建文老师调入常德市文化局工作。“建党80周年”常德火车站“金友之夜”音乐会之140人二胡方阵,市“二胡十佳”大赛系列活动,以及在大雅音乐学校、常德二中、常师附小等地兼职活动,增长了知识,扩大了视野。</b></h1><h1><b> 记得,一次春节前夕,拧着包,提把琴,挤上火车,拜师于省音协二胡学会会长、湖南师大杨长安教授,虽仅此一次,但难以平息。</b></h1><h1><b> 02年,毕业后,回河口中学任教。</b></h1><h1><b> 一班之主,忙碌有余,英语课堂,激情飞扬,时间再紧,拉琴不忘。</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一班(65班)之主,有点味道!</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大学时运动场上啦啦队</i></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常德火车站音乐会一角</i></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四、常挤挤,可以拉响</font></b></h1> <h1><b>  04年,调入津市新洲镇中学工作,授课初三英语和初一音乐,兼管德育。累并快乐着。</b></h1><h1><b> 后来得知,老师英语学生,不知道这人喜欢拉二胡。听到了老师二胡声的学生,却不知道这人可教英语。他们,一脸茫然。</b></h1><h1><b> 我认为,一个是文字语言,说给别人听;一个是音乐语言,拉给别人听。不一样吗?有一样的。</b></h1><h1><b> </b></h1><h1><b> 08年6月,考入津市市委办工作。一时干一事。偶尔,用工作的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二胡声音的好坏;用工作的严要求,来辨别二胡声音带给他人的感受。也用,二胡两手配合的道理,去统筹工作和业余。在确保工作万无一失前提下,二胡可以调节和补充。</b></h1><h1><b> </b></h1><h1><b> 期间,几次拜师于武汉音乐学院李坚雄教授。深知,实事求是,乃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b></h1><h1><b> 也得知,万物内在规律一样,只是表现形式不同。</b></h1><h1><b> </b></h1><h1><b> 2015年国庆期间,拜师中央音乐学院田再励教授。《一枝花》第一段如何揉弦,困惑多年,他却只用几个字,就给挑透。我,醉了。</b></h1><h1><b>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b></h1><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多年前一天的随记,</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今天也需要好好读一读!</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二胡、录制:一亩三分地(病前)</b></p> <h1 style="text-align: left;"><b><font color="#ed2308">五、常念念,不敢拉响</font></b></h1> <h1><b>  2017年圣诞节,突出其来的脑溢血,在重症监护室“死亡”20多天后,慢慢的,慢慢的,活了过来。</b></h1><h1><b>  活着真好!五个月住院出院,一切归零,懂得珍惜。死亡、植物人、偏瘫,是常事。活着,奇迹!</b></h1><h1><b>  动静结合,促进恢复。即使重影,戴上眼罩,诸多不便,也要心态再调,以琴为伴,保持心态。</b></h1><h1><b> </b></h1><h1><b>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b></h1><h1><b>  2018年8月,借去北京复查之机,在家人的照顾下,一名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的特殊学员,聆听了许讲德、赵寒阳、刘长福、宋飞、周维、邓建栋、杨光熊、孙凰等8位大师的二胡讲座。</b></h1><h1><b>  其中,80多岁的许讲德老师,15年前在长沙,就清楚记得她说:“二胡这两根弦,我这辈子,就是弄不明白!”那次,她依然重复着那句同样的话!</b></h1><h1><b>  十天下来,备受启发。专家授课细细品,琴艺长进漫漫寻。返回后,迅速记下心得,竟在中国音协二胡学会主办的《中国二胡》内刊和陈耀星题字的“二胡之乡”网站上发表。</b></h1><h1><b> 根据安排,现场个人也演奏一曲,接受专家的检验和评估。他们有感动,有震惊,也有鼓励!</b></h1><h1><b> </b></h1><h1><b> 吟安一个“音”,捻断数茎须。 这些日子,融入一点对活着的意义,融入一点对琴声的看法,似乎有这两根琴弦有不同的体验和判断。</b></h1><h1><b> 近日,对以往伴随入眠的音乐理论书籍,更加渴望了。</b></h1><h1><b> 往日,一名学生北京大学二胡特长生上线,几名学生省“蒲公英”、省“才艺大赛”、省“千人大赛”、市“三独”比赛等的获奖,是过去,也是鼓励。</b></h1><h1><b> 一把二胡,子母两弦,一正一反,一阴一阳,艺无止境,是故事,也是人生。</b></h1><h1><b>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b></h1><h1><br></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小时候拉过的一把自制二胡 </i></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无法使用 但保存至今</i></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胡、录制:一亩三分地(病后)</b></h5><p><br></p>